账号:
密码:
笔趣阁 - 历史军事 - 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在线阅读 - 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(2)

第366章 天才的计划(2)





    洪承畴的想法大致如此,事情也正如他所料,李自成混得实在太惨,没人、没粮,一个多月,损失竟然过半,已经穷途末路。



    然而,出乎洪承畴意料的是,没过几天,李自成竟然穿越严密封锁,又回来了——从他的眼皮底下。



    据说这件事情吓得洪大人几天没睡着觉,毕竟刚刚作过检查,还出这么大的事,随即写信,向崇祯请罪。



    但崇祯的领导水平实在是高,一句话都没说,只是让他戴罪立功。



    感动得眼泪汪汪的洪大人决心以行动来报答领导的信任,马上找到孙传庭,要跟他通力合作,彻底解决李自成。



    孙传庭很够意思,啥也不说了,立即调兵,发动了总攻。在一个月里,跟李自成打了四仗。



    四仗之后,李自成只剩一千人。



    只剩一千人的李自成,躲进了汉中的深山老林。



    原本几万精锐手下,被打得只剩一个零头,甚至连他最可靠的亲信祁总管,也带着人当了叛徒,在山沟里受冻的李自成,感到了刺骨的寒意。



    如果是张献忠,到这个时候,估计早就投降洗洗睡了,但李自成依然不投降,他依然坚定。



    但再坚定,都要解决问题,李自成明白,老待在山里,终究是不行的,必须走出去。



    经过分析,他正确地认识到,四川是不能去了,陕西也不能去了,要想有所成就,唯一的目的地,是河南。



    河南有人口,有灾荒,加上还有几个从前的老战友,所以,这是李自成最好的,也是唯一的选择。



    而从汉中到河南,必须经过南原。



    南原,位于潼关附近,是此去必经之路。为了交通安全,李自成在出发前,进行了长期侦查,摸清地形,为了麻痹敌人,他在山区蹲了一个多月,直到所有官军撤走,才正式上路。



    一路上,李自成相当机灵,数次避过官军,但终究有惊无险地到了南原。



    南原是他的最后一站,只要通过这里,他的命运就将彻底改变。



    一个月前,当李自成只剩一千余人,躲进山里的时候,孙传庭认为,这是歼灭李自成的最好时机,必须立刻进山围剿,至少也要围困。



    然而,洪承畴反对,他认为既不要围剿,也不用围困。



    孙传庭很愤怒,他判定,李自成必定会再次出山,而且他的进攻方向,一定是河南。



    这一次,洪承畴没有反对,他说,确实如此。



    既然确实如此,为什么不全力围剿呢?



    因为最好的围剿地点,是潼关南原,无论他从何处出发,那里是他的必经之路。



    所以当李自成全军进入南原之后,他才发现,自己落入了陷阱。



    据史料记载,为了伏击李自成,孙传庭集结了三万以上的兵力,每隔数十里,就埋伏一群人,山沟、丛林,只要能塞人的地方,都塞满。



    如此架势,别说突围,就算是挤,估计都挤不出去。



    所以从战斗一开始,就毫无悬念。蜂拥而上的明军开始猛攻,挨了闷棍后,李自成开始突围,往附近的山里跑。然而跑进去才发现,明军比他进来得还早,于是又往外跑,跑了一天,没能跑出去。



    李自成部余下的一千多人,是他的精锐亲军,九年来,南征北战,无论是四川、陕西,钻山沟、绕树林,都坚定不移地跟着走。



    到了南原,就再也走不动了。



    虽然经过拼死厮杀,终究没能突围出去,从白天打到晚上,一千个人,只剩下了十八个。



    李自成也是十八个人之一,他趁着夜色,率领部将刘宗敏逃出了包围圈,他的手下全军覆没,老婆、孩子全部被俘。



    在一片黑暗中,孤独的李自成逃入了商洛山,在那里,他将开始艰难的等待。



    至此,西北民变基本平息。几位著名头领,基本都被按平,要么灭了,要么投降,没灭也没降的,似乎也很悲哀,毕竟连被灭的价值都没有,是很郁闷的。



    张献忠老实了,现在经济形势这么差,工作不好找,如果再去造反,吃饭都成问题,所以他收回了自己的再就业计划,开始踏踏实实当个地主(谷城基本归他管)。



    消停了。



    民变基本平息,朝廷基本安定,要走的走了,要杀的杀了,要招安的也招安了,经过长达十年的混乱,大明终于等来了曙光。



    对目前的情况,崇祯很高兴,他忙活了十年,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。他曾对大臣说,再用十年,必将社稷兴盛,天下太平。



    十年?



    一年都没有。



    看到光明的崇祯并不知道,他看到的,并不是曙光,而是回光,回光返照。



    天朝上邦



    几乎就在李自成全军覆没的同时,一件事情的发生,再次改变了大明帝国的命运。



    崇祯十一年(1638),皇太极决定,进攻明朝。清军兵分两路,多尔衮率左翼军,岳托率右翼军,越过长城,发动猛攻。



    应该说,为了这次进攻,皇太极是很费心思的,他不去打关宁防线(也是实在打不过来),居然绕了个大圈,跑到了密云。



    密云的守军很少,但几乎没人认为,清军会从这里进攻,因为这里山多,且险,要从这里过来,要爬很多山,而且很难爬,要爬很久。从这里打进来,那是绝无可能。



    据说经常卖假古董的人,最喜欢听到的话,就是某位很懂行的顾客,很自信地表示,古董的某某特征,是绝对仿不出来的。



    皇太极有没有卖过古董,那是无从考证,但他选择的地方,就是这里,他的战术非常简单,就是爬山。



    清军爬过来的时候,蓟辽总督吴阿衡正在喝酒,且喝大了,脑袋比较晕,清军都到密云了,他才明白过来。



    人喝醉之后,有两个后果:一、头疼;二、胆子大。



    这两个后果,吴总督都有,最终后果是,头疼的吴总督,胆大无比,带着几千人,就奔着清军去了。



    喝醉的人,要是一打一,仗着抗击打能力,还有点儿胜算,但要是群殴,也就只能被殴。没过多长时间,吴总督就被殴死了,清军突破长城防线,全线进攻,形势万分危急。



    密云距离北京,今天坐车,如果没堵车,大致是两个钟头;当年骑马,如果没堵马,估计也就一两天。



    离京城一两天,也就是离崇祯一两天,所以消息传到京城,大家都很恐慌,只有几个人不慌,其中之一,就是崇祯。



    崇祯之所以不慌,是因为六个月前,他就知道清军会进攻,而且连进攻的时间,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。



    六个月前,有一个人将攻击的时间、方式都告诉了他,这个人并非间谍,也不是卧底,他的名字,叫皇太极。



    半年前的一天,杨嗣昌曾在私下场合对崇祯说了一个故事,这个故事比较长,所以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:



    在东汉,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,跟匈奴议和了。



    这个故事的意思很明白,就是让崇祯去跟清朝和谈。



    客观地讲,这是唯一的方法。



    就军事实力而言,当时的清朝虽然军队人数不多(最大兵力二十万),但战斗力相当强(某些西方军事学家跟着凑热闹,说是十七世纪最强的骑兵)。明朝的军队人数,大致在六十万到八十万左右,但能打仗的(辽东系、洪兵、秦兵),也就是二十多万,要真拉开了打,估计也不太行。



    好在地形靠谱,守着几个山口,清军也打不过来,所以按照常理,是能够维持的。



    但要命的是后院起火,出了李自成等一干猛人,只能整天拆东墙补西墙,所以杨嗣昌建议,跟清朝和谈,先解决内部矛盾。



    其实杨嗣昌的故事,还有下半段:刘秀跟匈奴和谈,搞定内部后,没过多少年,就派汉军出塞,把匈奴打得落荒而逃。



    所谓秋后算账,虽然杨嗣昌没讲,但崇祯明白,所以他决定,先忍一口气,跟清朝和谈,先搞定内部问题。



    当时知道这件事情的,只有三个人,包括崇祯、杨嗣昌、太监高起潜。



    为保证万无一失,和谈使者是不能派的,杨嗣昌不知去哪里寻摸来个算命的,跑到皇太极那边,说要谈判。

hf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