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笔趣阁 - 历史军事 - 明朝那些事儿(全集)在线阅读 - 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(2)

第341章 坚持到底的人(2)





    事情就这样结束了,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,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,威胁北京,沿途烧杀抢掠,所过之地实行屠城,尸横遍野,史称“己巳之变”。



    在这场战争中,无辜百姓被杀戮,经济受到严重破坏,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,袁崇焕下狱,明朝元气大伤。



    但一切已经过去,对于崇祯而言,明天比昨天更重要。



    当然,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,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。



    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。



    对话



    怎么处理袁崇焕,这是个问题。



    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。



    十二月一日,逮捕袁崇焕的那天,崇祯给了个说法——解任听勘。



    这四个字的意思是,先把职务免了,再看着办。



    看着办,也就是说可以不办。



    事实上,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,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儿就放了,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。



    但九个月后,崇祯改变了主意,他已下定决心,处死袁崇焕。



    为什么?



    对于这一变化,许多人的解释,都来源于一个故事。



    故事是这样的:



    崇祯二年(1629)十一月二十八日,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,决定玩个阴招。



    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,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,派专人看守。



    晚上,夜深人静之时,在太监的隔壁营帐,住进了两个人,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(至少太监能听见),说了一个秘密。



    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,过几天,皇太极攻击北京,就能直接进城。



    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,听见了这个秘密,第二天,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。



    他们回去之后,就找到了相关部门,把这件事给说了,崇祯大怒,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,最终把他给办了。



    故事讲完了。



    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。



    二十年前,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,曾相信过这个故事,后来我长大了,就不信了。



    但把话说绝了,似乎不太好,所以我更正一下: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,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。



    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。



    首先,你要明白,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,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,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。



    三年前,满朝都是阉党,他啥都没说,只凭自己,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,两年前,袁崇焕不经许可,干掉了毛文龙,他还是啥都没说。



    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,喜欢告状,自打袁崇焕上任,针对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,说得有鼻子有眼,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,他仍然没说。



    敌军兵临城下,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,他脱掉自己的衣服,给袁崇焕披上,打死他都没说。



    所以最后,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,终于说了:杀掉袁崇焕。



    无语,彻底的无语。



    我曾十分好奇,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。



    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,我确定,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,是清军入关后,由清朝史官编撰的《清太宗实录》。



    明白了。



    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,曾经比较烦恼。因为按照常规,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,是比较难懂的,而且基本都是满文,我虽认识几个,但要看懂,估计是很难的。



    结果大吃一惊。



    我看懂了,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,且毫不费力,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,有很多绣像。



    所谓绣像,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,且画工很好,很详细,打仗、谈事都画出来,是个人就能看明白。



    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,也有很多插图,比如宁远之战、锦州之战,都画得相当好。



    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,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,比如《金瓶梅》、《西游记》等,但通常来讲,类似政治文书、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儿,为示庄重,是没有插图的,从司马迁、班固,到修明史的张廷玉,二十五史,统统地没有。顺便说句,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,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,记得通知我,多少钱我都收。



    疑惑了很久后,我终于找到了答案——文化。



    后金是游牧民族,文化比较落后,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,但终究是差点儿,汉字且不说,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,认识的人实在太少。



    但这么多年,都干过些什么事,必须要记,开个会、谈个话之类的,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儿,写成文字印出去,许多人又看不懂,所以就搞插图版,认字的看字,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,都能明白。



    而在军事作战上,这点就更为明显了。



    努尔哈赤、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,都是卓越的军事家,能征善战,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,属于实干派。在这方面,明朝大致相反,孙承宗、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,属于理论派。



    打仗这个行当,和打架有点儿类似,被人拍几砖头,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,朝哪下手更狠,老是当观众,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。



    所以在战场上,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。



    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,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,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,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,都是旷世名将。



    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,于是他们摆事实,找差距,决定普及理论。



    在明朝找人来教,估计是不行了,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,是读兵书。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,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,每人发一本,慢慢看。



    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,托人到关内去买,但采购员到地方,就傻眼了。



    因为从古至今,兵书很多,什么《太公兵法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六韬三略》且不说,光是明代,兵书就有上百种,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。



    面对困难,皇太极们没有气馁,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,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,并大量采购,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。



    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,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,早晚阅读。



    这本书的名字,叫做《三国演义》。



    其实没必要吃惊,毕竟《孙子兵法》之类的书,确实比较深奥,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,都未必会读,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,实在勉为其难,当时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语言,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,方便理解,而且我相信,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——有插图。



    没错,答案就在这本书中。



    所谓反间计的故事,如不知来源,可参考《三国演义》之蒋干中计,综合上述资料,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,能编出这么个故事,差不多了。



    但更关键的,是下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。



    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让我找到了答案——我的答案。



    我认定,这是一个阴谋,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。



    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,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,所以我决定,歇口气,等会儿再讲。



    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,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,而是一次谈话。



    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,谈话的两个人,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,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。



    谈话内容如下:



    钱龙锡:“平辽方略如何?”



    袁崇焕:“东江、关宁而已。”



    钱龙锡:“东江何解?”



    袁崇焕:“毛文龙者,可用则用之,不可用则除之。”



    翻译一下,意思大致是这样的:钱龙锡问,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。袁崇焕答,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。钱龙锡又问:为什么要安顿东江。



    袁崇焕答:东江的毛文龙,能用就用,不能用就杀了他。

hf();